北大清华“招生大战”凸显高招乱象
随着中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出炉,2015年的高校招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而作为中国两所顶尖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地方招生组,却因为最近一连串争夺高分考生的争议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争议缘起于北大四川招生组发布的一条微博,指责“某校”欺骗报考北大的考生,而清华四川招生组随即反击。此后,双方在微博上展开“招生大战”,从开始的隐晦指责,到后来的直接点名,争执在媒体报道和网民转发间迅速升温。不过,随着北大、清华官方出面澄清,双方招生组“握手言和”。
事情虽然最终和解,但背后折射出的高招乱象让人深思。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两大名校如此争抢生源“斯文扫地”,造成目前局面的,除了大学扭曲的招生政绩观之外,主要原因是按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排序进行录取的招生制度。
有媒体统计了中国近10年来考取985和211重点高校学生中的前1%尖子生的去向,在平行志愿下,2005年至2009年填报清华的占60%,填报北大的占47.3%;而到了2010年至2014年,填报清华的上升到69.5%,填报北大的上升到59.1%,显示出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每到招生季,为了争夺优秀生源,各所高校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有的给高分考生提供高额奖学金,有的提供境外交流机会,甚至还有的学校在官网刊出美女毕业生的毕业照……此次“清北之争”,只是因为两校知名度高、“剧情”跌宕,才更加吸引民众的眼球。
北大招生办就此事回应新华社记者称,注意到某些在招生过程中不当行为的网上报道。“对于个别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的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我们予以坚决反对。”清华方面则回应称,已重申招生相关纪律,要求有关人员删除微博,希望各招生组继续做好咨询工作,充分了解考生意向,服务好考生和家长。
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资深委员陈跃红表示,“清北”之争是高校没有独立招生权弊端的集中体现。一方面,社会舆论对大学的评价越来越指标化、数字化,将录取分数线与学校质量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高考成绩又是高校招生的唯一判断标准,所以只能无奈地去“抢”。
熊丙奇表示,很多舆论指责大学的非理性招生和错位的招生观,但从本质看,这不是大学的问题。在目前的录取制度下,分数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社会舆论会关注分数,还把录取分数作为评价大学的指标,大学也就无法避免地关注高分考生。
熊丙奇建议,要形成高校的良性竞争,需要落实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每所大学招生的标准各不相同,不会只盯着高分学生,而且,大学有更开放的心态,集中精力办好学校,吸引优秀学生。 据新华社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