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品牌总代理心生退意 利润率还不如炒股
“不促销就卖不动,没法干了!”
姜勇(化名),2009年成为欧洲某品牌奶粉中国总代理,过去的这六年,他见证了中国奶粉市场的起起伏伏。“一开始根本不愁卖,并且还每人限购两罐,利润率达到30%至50%。”
随后,他叹了口气:如今不促销根本卖不动,一年到头只能赚7-8个点。
奶粉产能过剩
与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引发的降价相比,此轮市场因素导致的奶粉调价范围更广,下调幅度更大、方式也更加多样。
姜勇告诉记者,2013年以前,奶粉价格比较坚挺,很少有打折促销的,全部用积分形式来做,加上前两年政策一直没有稳定下来,厂家、经销商和门店都没有放开手脚去做。
随着政策尘埃落定,海外能进来的都进来了,国内几十家厂商也重新拿到生产许可证,因此各家都开始加大市场投入,拼命冲业绩。
“对于国产品牌来说,重新换证后更新了设备,产能也随之提升了,并且对‘单独二孩’放开带来的利好充满期待。”一位从事奶粉品牌代理的知情人士称,厂商对形势研判错误,导致目前产能严重过剩,不得不降价促销去库存,以实现回笼资金。
据悉,“单独二孩”放开后,上海本来有90万人口符合条件,但截至目前去申请的只有27万,今年出生的仅3万左右,比预期的少得可怜。但国内各大奶粉企业此前至少上调了10%-20%的业绩增长,过于乐观了。
洋品牌甩货则主要由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海外OEM奶粉品牌受到规范,有一部分产品虽然受限,但因为订单都是提前半年或一年制定的,都在按照原计划生产,因此开始疯狂甩货;另一方面,随着新规《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7月1日实施,部分品牌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上述知情人士称。
平价时代来了
今年4月份,一次乳业论坛上大家还在讨论价格战是否来了,如今不到3个月,记者再次联系论坛演讲嘉宾,显然,他们早已身处战场上了。
“原来买三赠一、买四赠一实属偶然,现在成为常态,有部分品牌已经在半价促销。”龙丹乳业总经理高扶良介绍,原来各家都在220-280元区间进行主推,现在则下移到120-200元之间,“各家降幅不尽相同,有的下降30%-50%,平均下调20%左右。”
目前,国内有些大厂商产能过剩,因此推出一些个性定制产品吸引消费者,成本价在40元左右,给某大区经销商的价格仅在60-90元/罐,门店售价在120-150元之间。姜勇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国内电商和跨境电商对行业的冲击也很大,省去一般中间环节,厂商直接与消费者接触,这让他们这些传统品牌代理日子很难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中,电商渠道占比25%左右,跨境电商规模在200亿元左右,占整个市场的1/5。
“一开始进入这行时,虽然销售规模不大,但是利润率能够保持在30%-40%,如今只能做到7%-8%。那么大的资金压在渠道上,收益还不如自己炒股赚得多呢。”与去年信心满满相比,姜勇如今显得无奈,“没办法啊,正在寻找机会转给别人来做,自己不想做了。”
乳业专家宋亮这两天正在青岛参加经销商研讨会,“日子当然不好过了,不然现在也不会抱团取暖了。”他介绍,价格战后,奶粉企业要加快渠道再造,向专业化转型升级,尽快把线下和线上结合起来。
宋亮认为,奶粉市场未来除了拼安全、配方之外,还要拼服务。
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