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社区医生转型记:从“坐诊”到“走诊”
“现在几个孩子知道父母血压多高、血糖多高?但我们这里社区医生天天帮你盯着,还经常打电话提醒你吃药。”66岁的鼓浪屿老人郭珍珍说。
“盯着”郭珍珍的是鼓浪屿医院的医生郑辉文和健康管理师林晓环。除了郭珍珍一家,另外还有龙头居委会的100来户居民。
“平常口干吗?”“睡觉会打鼾吗?”……22日上午,郑辉文和林晓环来到郭珍珍家中做入户登记。询问的事项有33项之多,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还要详细记录症状、体征、生活方式、辅助检查、用药情况等。
“以前我们坐在医院等病人上门,现在反过来要去找病人,刚开始入户要被盘问半天,不时遭遇冷脸。”当了多年医生的郑辉文说。
从“坐诊”到“走诊”,来自于厦门市推动社区医院转型、激活基层医疗的改革。今年3月1日起,鼓浪屿街道率先与鼓浪屿医院签订协议,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包片”服务,相当于每户都有了“家庭医生”。
入户调查是“家庭医生”工作的第一步。鼓浪屿医院院长张晓良说,在摸清岛上居民的“健康家底”后,医生将对高血压、高血糖患者以及老年人进行持续的“慢病管理”,由“结对子”的医务人员实时监控身体状况,定期安排健康体检,指导用药。
在社区医生与健康管理师背后,还有一名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共同组成了“三师”团队。专科医生参与每名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每周到鼓浪屿医院坐诊一次,管理对象病情复杂时也转诊到专科医生处。
鼓浪屿是个老龄社会,户籍人口13274人,60岁以上的老人达3985人。“老人身体毛病多,去医院又不方便,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解决了他们的难题。”鼓浪屿街道街政办主任陈琛说。
22日,入户登记的医生发现江显雄老人血压升到了200多。老人长期服药但都是速效药,血压降得快升得也快。医生耐心给老人介绍了降压药的吃法,并建议他调整用药。医生还给老人提供了专门血压计,可以实时将血压数据值上传到健康管理师的手机APP上。
一开始将信将疑的江显雄老人,最终被发展成“管理对象”。他说,平时很怕去医院,人太多医生根本没时间和你细讲,现在感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医生好作风又回来了。
“这样的老人要重点关注,血压异常我们随时都可以掌握,就会主动上门。”内科主治医师刘春说。
记者了解到,社区医生由“坐诊”到“走诊”,既是厦门市大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区医院自己发展的需要。由于老百姓挤大医院的习惯一时难改,不少社区医院病患偏少,医疗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小医院也可以做出大贡献,社区医院要扬长避短,走进群众成为他们看病求医的帮手,通过慢病管理让他们少得病、会看病。”张晓良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