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老小区地面发烧最高温超过60℃
温州市区上陡门小区一组团(组团,小区中凑在一起的几幢楼),建成已有20多年。
五一假期,11幢2楼住户盛女士发现自家下水道堵塞,请来师傅疏通管道。
师傅打开11幢楼前的下水管道井盖,戴胶皮手套的双手刚摸到地面就惊呼:“怎么这么烫?胶皮手套都要被熔化了”。
盛女士赶紧也过来摸一摸。她发现,有块宽约半米、长约七八米的斜长条地面非常烫手。
很快,周边居民围了过来。当天温州市区最高温25℃左右,下过一场雨,地面都是湿的,唯独这块地面十分干燥。小区保安李师傅拿了半桶水泼在发烫的地面上,地面顿时冒出缕缕水蒸气,“水很快就蒸发了”。
一时间,小区住户猜测地下有不明物质泄漏,甚至担心会引发爆炸。
没有燃气泄漏迹象
也与沼气无关
小区有块地面发烧,很快有小区住户给燃气、电力等部门打了抢修电话。
温州市燃气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说,接到电话后,他们马上派人过来,先对事发地面周围进行了气体浓度测试,并未发现燃气泄漏迹象。
紧接着,温州市共用事业投资集团的工作人员也赶到。他们说,如果与排污管道产生的沼气有关,地面的温度这么高,地下肯定已经烧起来了。那么,下面的电线、电信缆线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基本可以认定与沼气无关。
也有人推测,是不是跟地面沉降有关,“地下埋了很多管道和电线,地面一沉,就会压迫到它们,造成阴沟堵塞、化粪池堵塞等,这些也可能引起发烫”。
小区保安李师傅说,小区居民不时都跑到他这里来询问,“大家都心慌慌的”。
李师傅负责照看停放在这块区域的30多辆私家车。“为了安全起见,我只能先找来几张凳子,在这块发烫的区域拉一条‘警戒线’,让大家尽量不要经过这里,也防止汽车爆胎。”
电缆线外绝缘层破损
热量向周围散发
昨天清晨,问题终于解决了。
李师傅说,前天晚上,燃气、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忙了个通宵。先是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挖开“发烧”路面,之后经电力部门工作人员检测,地下有一段约1米长的电缆线,周边保护钢管出现了破损。
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条380伏的电力电缆。电缆在传输电力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电缆除了自身的绝缘层外,在铺设时,一般会添加一根钢管,管子的厚度一般在1公分以下,外面再浇铸一定的水泥。
工作人员发现,这条电缆外缘、钢管套和水泥保护层破损。他们换了段长约1米的电缆线及外层的保护套。
电缆线保护层破损,为何地面出现发热现象?
电缆的绝缘层主要起到“绝缘”和“隔热”的作用,电缆在传输电力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但在正常情况下,电缆表面的温度不会超过60℃。绝缘层被破坏后,会导致电缆绝缘性能逐步降低,造成电缆运行中过热,使热量传递到了地面,并随着破坏的面积加大,热量传递到地面的温度也越高。
电缆的绝缘层被破坏,没有直接断裂或者破坏不是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电源不会跳闸断电,随着时间推移,破损面积加大,导电面积和强度也会加大,周围的地面层也会随之变热。“就像家里的用电一样,老鼠咬坏电线的绝缘层,导致漏电,一开始面积很小,不会发生跳闸情况。如果绝缘层破坏达到一定程度,突然电路发生短路,电源就会自动跳闸。
“这次破坏的电缆是380伏电缆的绝缘层,因一开始破坏的面积不大,电缆还可继续供电,故障点很难检测到。”技术人员表示,一般低压电缆被破坏,如还有水泥浇筑等绝缘层存在,即使地面发热,行人走在上面,一般不会发生触电。
半年前曾铺设燃气管道
可能施工时造成了电缆线破损
“这条电缆线大概用了10年左右,它并没有到使用期限。因此,出现破损,很可能跟其他管道施工操作有关。”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半年多前,该小区地面进行了燃气管道铺设施工。
“我们的管道铺设在电缆上方时,可能是一不小心擦到了下面的电缆线,造成了它的破损。”温州燃气公司工作人员说。
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按照规定,一般大型的施工,相关单位都会进行图纸对接,以免造成施工时的破坏。“如果施工时,工作人员直接将电缆绝缘层破坏,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操作人员触电。”
这位技术人员讲到,一些小型的施工,比如一些施工单位的意识不强,没有进行图纸等对接,也不注意电缆安全标示,直接进行施工,往往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地下世界的秩序,关乎我们的安全
国外的地下管线作业,通常会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在英国,公共道路或地产下进行管道作业,必须向市政府提出申请。比如要掘路,一次长度不能超过30米。再比如,施工前必须查明施工方位其他单位如电力公司、煤气公司、电话公司等管线的具体位置,防范施工破坏管线事故等等。
何时我们对地下管线的铺设和施工,也能做到如此细致到位,那么市民就能多一份安全多一点安心。 王益敏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