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风教育存在短腿现象 难敌世风折射教育之惑(5)
家庭教育五种不良倾向亟须纠偏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当下家庭教育中存在五大误区:
关爱匮乏型。这种教育态度常常出现在关系紧张、濒临解体的不健全家庭。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志远认为,不健全家庭包括夫妻不和、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爱,而遭受着疏远、冷漠或怨恨,从而形成病态人格,常常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为犯罪行为。
江西南昌市西湖区法院少年法庭助审赵珮珮告诉记者,他们每年受理的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离婚案件有三四百件,而且逐年增加。“一年四五十件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绝大部分都是离异家庭的孩子。”
温室栽培型。当前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女数目的减少,使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中出现溺爱现象。南京市新街口派出所教导员杨伟诚说,在家长们的物质奖励刺激下,孩子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钱”字,洗自己的衣服,拿钱来;做家庭作业,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拿钱来……
模具克隆型。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多具备优越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他们往往希望孩子以自身为模具和标杆,成长为下一个自己。
“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尤其对那些本身存在问题而又自以为是的强势家长而言,这种教育模式无异于游走在危险边缘。”蝴蝶妈妈读书会负责人吴静文说。
极力压榨型。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求学、考学过程中。杭州市一位9岁孩子的家长许迟说:“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要硬下心肠来给孩子加负,除学校作业外,我们还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习题,小升初、中考、高考,哪个不是挤破头?”
江苏省昆山市一位高三男孩因学习压力大失联,据他的父母和亲友说,这个男孩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正读高三面临高考,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他离家出走。
原始放养型。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
伴随着时下中国“家庭沦陷”案例的增多,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之祸、弥补家风教育短板,已经到了重要关口。它警醒人们去思索:今天我们应当学会怎样做父母?拿什么教给孩子?何处寻觅好家风? (本篇参与采写记者:皮曙初 范春生 张颖 刘巍巍 叶含勇 李美娟 赵叶苹 刘宝森)
武汉“制秤世家”江家传承200年的家风,不为利益诱惑所动,没有做一杆缺斤少两的秤,江家出产的秤被当地人称为“良心秤”。 郝同前 摄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