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都市网-天津都市门户网站 欢迎您!



中国家风教育存在短腿现象 难敌世风折射教育之惑(4)

正有 0 人评论 我来说两句

2015年05月06日 09:45  来源: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任文松长期关注家风教育。他认为,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领导干部好的家风会为民众所称赞,腐化不正的家风则为民众所不齿,也会对党风、政风产生错误引导。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说,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的各种任性,表面上看是权力和财富的任性,追根溯源,无不是官、富、星们家风不严、过分纵容、溺爱孩子所致。

爱子之心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情结。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尤其是官员,以怎样的心态和行为为子孙谋利益、谋前程,历来为中华传统文化所重视。“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罗隐就留下这样的警世名言。北宋名臣包拯也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任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一代名臣林则徐留下名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家族绵延至今第八代,因家教严格,未出现一个纨绔子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历来被作为家庭教育的范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建议全党同志读一读这篇文章。他说:“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

“问题少年”频现暴露家风教育硬伤

除了全家腐,其他犯罪型家庭和濒临解体型家庭同样存在家风教育失败的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边缘少年”、“问题少年”和“人格缺陷儿童”。

半月谈记者走访过不少痛苦而哀泣的“边缘少年”。“有时候真希望自己立刻死去。”陈涵(化名)是一位多次想到过死的17岁单身母亲。似乎从她记事起,父母就在无休止地打架,陈涵也免不了挨打。父母平时忙生意,找了一个保姆照顾陈涵生活。结果父亲和保姆勾搭上,天天和母亲闹着离婚,家里生活更恐怖了。

“打架、流血、辱骂、歇斯底里……”陈涵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终于,她走出了家门,在一群终日混迹电玩室的少男少女中找到了“解脱”和“温暖”。快到15岁那年,陈涵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却不知所踪。

在吉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青少年犯罪近年呈现上升趋势,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特点,其中问题家庭是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16岁的金磊(化名)正在服刑,他的父亲平时游手好闲,经常带朋友到家里赌博,从来不避讳他。“我3岁时就能帮助他们洗牌,摆牌,他们还夸奖我是个天才。”金磊对记者说,自己稍大一点就跟着父亲偷东西卖钱,后来父亲因盗窃被判刑。

25岁的王晓红(化名)因诈骗罪被判入狱,在吉林省女子监狱服刑已有半年。“我一直同外婆生活在一起,10岁才知道自己的小姨是亲妈。”王晓红说,她从小就靠拳头保护自己,遇到和同学有矛盾时,也没有人指点如何处理,她只能用拳头往死里打对方。

王晓红平日里把自己打扮成男孩模样,被称为“假小子”。“老师不喜欢我,爸妈又不管我,我就经常逃学,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

“这些极端案例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皆祸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国希说,这句话来源于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说了这样的话。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