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逗小孩”也得有个度 需防5大损招
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记者赵丹丹 陈晓波)“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再喜欢你了。”“香烟很好闻,你吸一口试试。”“踢一脚前面的人,叔叔就给你买糖。”孩子天真可爱,适度地逗小孩本无可厚非,但一些人却用了欺骗、吓唬、引诱、愚弄等方式,近期便发生了两起大人“逗”小孩喝酒,造成孩子一死一痴呆的悲剧。
专家认为,逗小孩也得有度,否则便是以孩子的天真可爱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而孩子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且难以表达内心的感受,容易因此留下心理阴影,不利于健康成长。
“逗小孩”花招百出
【招式一:欺骗】
故意教孩子叫错人是很多大人逗小孩的惯用伎俩。比如,让孩子叫明显是“叔叔”的人为“爷爷”,故意教小孩将“叔叔”叫成“阿姨”,或将“阿姨”叫成“奶奶”等等。伴随小孩叫出错误称呼而来的,往往是大人的一番哄笑,而小孩则显得不知所措。
此外,在国内某档收视率较高的亲子类综艺节目中,爸爸们先骗孩子说有一种“神奇的鸡蛋”,能很快孵出小鸡,然后让孩子们负责看护鸡蛋,再让另一位爸爸扮演“坏人”,想方设法砸掉鸡蛋,看孩子如何反应。看到自己精心呵护的鸡蛋碎了,孩子们伤心得哇哇大哭,大人们却在监视器前偷笑。
【招式二:吓唬】
“有了小弟弟,你妈妈就不爱你啦!”“你不听话,爸爸妈妈再也不回来了!”“快让我亲亲,不然阿姨把你带回家啦!”这些大人常常挂在嘴边逗孩子的话,对孩子来说仿佛噩梦一般,他们的年龄尚无法辨别此话的真伪,只在心里增添了许多不安。看着孩子因为害怕而顺从的神情或吓得哇哇大哭,大人则显得十分得意。
【招式三:引诱】
“去打李叔叔一下,我就给你买好吃的。”“喝一口白酒,看你是不是男子汉。”大人用物质和语言诱导儿童干坏事,还经常伴随“真勇敢”“好样的”或一些物质奖励,而干了“坏事”的孩子也会洋洋自得。
【招式四:愚弄】
孩子正在玩心爱的玩具或吃着零食。大人过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吧!”“能把吃的给我吃吗?”如果孩子乖乖答应,大人则一脸满意,“这孩子真大方。”如果孩子还没玩够,没吃完,表示拒绝,大人就开始软磨硬泡,如果好话说尽小孩还是不肯给,有些大人甚至粗暴的“假装”抢走孩子的东西,最后大多以把孩子逗哭告终,结论为“这孩子真抠。”
【招式五:亲、捏、弹、抛】
亲亲孩子的小胖脸,捏捏肉肉的小腿,弹弹小屁股,或把孩子高高抛上天。这些对孩子亲昵宠爱的动作也是大人逗孩子的惯用手法。孩子往往无从招架大人的过度“热情”,许多抗拒无力的孩子只有用哭来表达不满。
“逗小孩”恶果频现
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现象,表面看起来是大人对孩子的一种喜爱,实际则是大人鄙俗的恶趣味和对儿童极度不尊重的体现,一旦逗过头,还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四川攀枝花一个父亲带着2岁的儿子到朋友家赴宴,3个朋友在餐桌上逗孩子喝酒,结果孩子真的喝下了二两白酒,随后昏迷不醒,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今年2月,广西2岁的孩子在二伯哄逗下,喝了1两自酿米酒后,出现呕吐、抽搐等症状。经诊断,小孩因酒精中毒致脑损伤和癫痫,智力、运动、语言发育迟滞。
在很多国家,禁止未成年人抽烟、喝酒是社会共识。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骨骼、内分泌有害,对大脑也会造成严重损伤;吸烟则对孩子的肺、口腔、消化道、心脏等有害,在损害健康的同时也会对孩子的心智造成很坏的影响。但在中国,怂恿小孩模仿成人抽烟、喝酒却是许多大人们乐此不疲的找乐子方式。
不恰当地逗小孩,还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北京的郑秀秀一次出差回家后发现5岁的女儿面容憔悴、郁郁寡欢,经过耐心询问,女儿的话让她吓了一跳:“妈妈,你真的要和爸爸离婚了吗?”原来,在一次聚会上,丈夫的同事逗女儿,“爸爸妈妈离婚了你跟谁啊?”这让女儿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恐惧,真的以为妈妈不要她了,又不知该如何开口询问,只能默默伤心。
网友“LaughltOff”说:“中国家长逗小孩不是为了小孩开心,是为了自己开心。我小时候老被逗什么妈妈生弟弟就不要你了,你是捡来的这种话,小时候心里留下阴影,到现在都恨之入骨。”
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王英梅认为,由于小孩无法完整、准确地向家长表达内心的感受,很多“逗”小孩的不当做法,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孩子可能会偷偷伤心,可能情绪会有变化,长此以往甚至会形成心理疾病。
此外,有专家认为,怂恿孩子做坏事会让孩子是非不分,怂恿孩子打人、抢别人东西还会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逗小孩”陋习须摒弃
许多网友认为,不合理“逗小孩”其实是一种陋习,应该尽早摒弃。
网友“娴娴了喂”说:我认为是陋习,是素质低的表现。有些大人喜欢看小孩被逗得着急害怕的囧样,我觉得这是这些人潜意识里有喜欢欺凌弱小的心理。
网友“CV天真无邪”说:不要用语言暴力对孩子们!也不要因为自己的“恶趣味”来让孩子们成为你娱乐的工具!伤害真的很大!
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认为,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其书中写到,“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而“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对于这些不当的“逗”孩子行为,不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认为只是逗一逗,笑一笑就过去了。也有些家长虽然觉得不妥,但是碍于面子也没有前去制止。
王英梅认为,如亲友用了不当的话语“逗”小孩,家长应该立刻指正,如果行为较为严重,则应严肃地跟亲友进行沟通,保护孩子。此外,还应跟孩子进行沟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王英梅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