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终末期肾病防治工作重点应转移至预防
中新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 董子畅)“2015年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肾性贫血专题科技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国际肾脏病学会全球发展委员会理事林善锬在会上指出,2013年透析患者全部进入城镇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终末期肾病的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但花费巨大负担沉重,因此终末期肾病防治工作重点还是预防。
慢性肾脏病(CKD)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国CKD患病率为成年人群的10.8%,患者人数为1.2亿,其中100-200万患者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接受透析或肾移植治疗。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肾功能减退,贫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贫血的程度逐渐加重。随着人口的老年化,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危险因素的流行,CKD患病率在未来10年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林善锬指出,面临慢性肾脏病快速增长的挑战,我们在降压降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贫血治疗,积极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入透析风险,并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变风险和死亡率,减轻终末期肾病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中国肾病贫血治疗现状令人担忧,强化管理刻不容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科主任陈楠指出,首先,透析前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率低,几乎一半中国新发透析患者透析前未接受过纠正贫血治疗,已接受治疗的另一半患者也存在达标率低和依从性差的问题。其次,透析后患者肾性贫血也存在治疗不充分达标率低的问题,全国血液透析登记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血透患者平均血红蛋白(Hb)水平为91.1g/L,治疗达标(Hb≥110g/L)患者比例仅为21.3%。
林善锬透露,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肾性贫血的口服药物正在国内和国外同步研发中。该药物是全新低氧诱导因子稳定剂,基于全新的药理学机理研发而成,通过多个途径高效促进红细胞生成。由于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此药不仅适用于透析贫血患者,也可以广泛应用于非透析贫血患者,将给肾性贫血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此药前期研发在美国完成,后期临床研究和生产在中国进行,创立了中国新药研发首创药中国首批国家的新模式,中国有望成为首个上市国家,率先造福于中国广大肾性贫血患者。”(完)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