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都市网-天津都市门户网站 欢迎您!



通讯:中国蒙医药的60载传承路

正有 0 人评论 我来说两句

2015年06月29日 11:49  来源:

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29日电 题:通讯:中国蒙医药的60载传承路

作者:乌瑶董乐

“蒙医药分布广泛,除中国的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辽宁、吉林、四川等8省区,蒙医药还在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波兰等国外地区盛行。”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内蒙古卫生计生委主任、蒙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乌兰介绍到。

盛夏草原,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拉开大幕,各类优秀草原文化轮番登场。其中,作为已有数千年历史的蒙医药学自然被“浓墨重彩”,吸引颇多眼球。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原创医学,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民族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项民族医药学体系,蒙医药以其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蒙医药传承发展历经了2700年余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余载更是与时俱进,将创新与传承不断发扬。

据内蒙古卫生厅提供材料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蒙医药事业呈现出“马鞍式”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中医及民族医事业十分重视,自50年代开始把分散行医的蒙医组织起来,为他们建立了门诊部、联合诊所等民间医疗机构,并在多地、尤其是蒙古族聚居的其它省旗县先后成立蒙医医院和研究所,调配了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临床经验以及有名望的老蒙医,开展医疗、研究工作。

改革开放后,受到市场经济影响,蒙医医院也被推向了市场。蒙医医疗机构诊疗价格低廉,虽然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收入较低,但受基础设施差、就医流程不合理等因素影响,难以吸引蒙医药高层次人才和住院患者。为此,有些蒙医医院逐渐萎缩,有的逐渐西化。

进入21世纪后,蒙医药又重新成为“弄潮儿”,不仅国家发力相继出台多部扶持民族医药的条例、意见,社会各界也对蒙医药兴趣渐浓。

“蒙医药是蒙古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产生的伟大医学科学,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当下,它都为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杰出贡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许志仁在草原文化节期间表示。

蒙医药发展离不开各方努力。牧区草原行医数十载的草根蒙医大夫、奋斗在蒙医药科学体系建设方面的科研学者、被评为中国国医大师的“回春圣手”、传承发扬蒙医药文化的高校院所、默默推动蒙医药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政府力量等都发挥着重要力量。

据统计,内蒙古目前已有7所蒙医药研究院(所),蒙医的十几种疗法正在研究创新,蒙药新药、蒙医注射剂、蒙药丸剂正在研制,蒙药滴丸、蒙药栓剂已在临床投入使用。蒙药产业化也已具规模。

不仅如此,蒙医蒙药于1958年进入内蒙古高等院校,现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为蒙医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援力量。

在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半个世纪行医于整骨临床一线的国医大师包金山被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授予“突出贡献奖”。宝金山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包氏蒙医整骨世家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医药(蒙医正股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他把现代系统科学应用到蒙医整骨理论中,治愈患者数十万人。不仅如此,他不惜违背“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将其整理完善的整骨术专著成书,使其从师承口传的师徒式传承进入了高等学府的科学殿堂,成为了蒙医整骨学。

“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弘扬民族医药优秀传统的使命,以凝聚全国蒙医药学术精英、秉承珍贵的蒙药学术经验、弘扬蒙药文化、扩大蒙药影响、促进蒙药发展、推动中国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优化提升蒙药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发展环境。”乌兰的表态亦让人们看到了蒙医药事业的未来期冀。

“积极推动蒙医药事业的发展,繁荣蒙医药的学术,对繁荣蒙古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之路也具有重要意义。”许志仁感慨道。(完)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