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征拥堵费恰恰不可缺少“瞎吵”
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广州接受采访时称:“广州人口比伦敦多出三倍,交通用地仅为总用地的10%~12%,比伦敦更需要用拥堵费来治拥堵。”他表示,从开征程序上看,中国受到的阻力理应较小,为何还迟迟没有落实?仇保兴认为这是有人在“瞎吵”,以民粹与情绪,代替理性和常识。(7月23日《新快报》)
城市拥堵费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因为牵涉到收费,拥堵费实际上更是一种“次优选择”,穷尽其他治理手段后,才能使用。
更深入些来分析,造成城市拥堵,至少包括这么几个现实的缘由: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不发达、机动车数量过多,以及中心城区的单一,造成市民工作上班的地点过于集中,形成上下班的出行高峰。要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势必需要采取系列举措。所谓收取拥堵费,充其量只能针对“机动车数量过多”而起作用,以收费来改变市民开车出行的习惯。正因为如此,再来看仇保兴所谓的“市民‘瞎吵’造成城市拥堵费迟迟未开征”的公开表述,实在令人费解。
市民对城市拥堵费的收取,真的是瞎吵与民粹吗?我并不排除,在那些反对者中,有着“应声而和”者,甚至是意见盲从者,但市民对于有关自己的公共事务发表看法,不是一种天然的权利吗?城市半径在越来越大,大多数的城市家庭都拥有一辆或多辆小汽车。倘若要开征城市拥堵费,这些市民不仅将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也将会是费用的主要缴纳者。水、电、气等公共产品的提价,都需要召开一场“像模像样”的听证会,又怎能不允许市民对收取拥堵费发表看法呢?
某种程度而言,市民热议城市拥堵费并非“瞎吵”,更算不得民粹与情绪。恰恰相反,开征拥堵费还最不可或缺这些沸沸扬扬的议论。城市拥堵费,因为牵涉城市中的大多数家庭,所以必须慎重行之。具体到拥堵费本身,它也不是开征这么简单。如何来确定收费的比重?将哪些区域划定为收费区域?在征收之后,又该怎样将这些费用用于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面对诸多的问题,决策者不能凭空做出决策,此时他最应该征集市民的意见,而仇保兴所言的“瞎吵”,正是意见的来源。
至此,其实已可回答仇保兴前面的疑问:从开征程序上看,中国受到的阻力理应较小,为何还迟迟没有落实?阻力理应较小,这当然不假,但仇保兴独独没有提及,对当下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更需要系统的长期的应对与改变:努力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政府机关带头,减少城市机动车的出行;等等。国外的拥堵费收取,往往是与这些举措同步而行,而在我国,不少管理者一开始想到的就是收取拥堵费。谈城市拥堵,必谈收费,而不问市民感受,这样的观点,其实大有谬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