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本堪称东北问题百科全书 具多方面研究价值
傅佑同先生
傅恩龄资料图片
天津网 讯 每日新报记者 邓晶龙 任悦 李海燕 邢珊 朱丹 宫伟 梁爽 郑东红 1937年7月28日夜,日军攻打天津,南开学校成为其轰炸目标。在侵略者的炮火之下,美丽的校园化为废墟。南开成为日军炸毁的第一所中国文化教育机构。那么,日军为什么要炸南开?仅仅是因为南开人充满了爱国热情,培养了大批的爱国青年吗?其深层次的根源一直是史学界、文化界研究的焦点。经过各界人士的深入研究发现,《东北地理教本》的编印其实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溥
此书一出日本对南开怀恨更深
今年7月上旬的一天,我接到张伯苓之嫡孙张元龙的电话,他直截了当地问道:“你认为南开为什么被炸?”我知道,常说的“因为南开爱国抗日,所以遭日军炸毁”之类一般化的理由,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深究一步的原因。
我径直答道:“我认为南开被炸有三大原因,其一,就是1927年东北研究会的成立,是南开人最早揭露日本人谋我野心的,于是引起日本人的‘嫉视’;特别是1931年南开中学傅恩龄主编的《东北地理教本》一书,更是引起日本人的恐慌,因为这本南开独有的教材首次透露了日本人侵略我东北的内幕,警醒了国人,公诸于世界,因此日本人与南开结下‘梁子’。其二,是1929年太平洋国际会议上,张伯苓等人首次面对面地无情揭露日本侵略东北的阴谋;其三,是南开师生一贯爱国抗日,‘七七事变前,华北学生爱国运动,大部由我南开学生领导。’(张伯苓校长语)换言之,南开人的抗日既不是始于七七事变,也不是始于九一八事变,而是始于1927年东北研究会的成立,乃至更早。”
《东北地理教本》得以幸存并能重印,立即在南开校友与专家学者中引起巨大轰动。该书共十五章,是从历史和现实层面,以大量详实资料,全面地讲述了东北四省的地理、行政、交通、富源、工商业、俄国中东铁路、日本南满铁路、旅大、日本租界地、中外移民、日俄美英等列强、国际关系以及东北问题的解决方策等多方面内容,不啻为一部东北问题的大百科全书。
《东北地理教本》编者傅恩龄长子傅佑同
父亲受命编书揭露侵略者野心
傅佑同先生今年已经92岁高龄,老先生见到重新“面世”的《东北地理教本》,也是激动不已。老先生说:“我知道父亲多次跟随张伯苓校长到东北考察。当年,他是校长办公室的秘书,父亲主编这部教材的事,我小时候就知道,他是按老校长的要求,将师生们的调查结果编辑成书,其中要揭露的就是侵略者对东北虎视眈眈的野心。但我没有用过这部教材。为什么呢?我是在1937年考入了南开中学读初一,可是,那一年的7月份,南开学校被日军残暴轰炸。校园被毁,家园无存,之后,我上了耀华中学为南开学生开办的‘特班’。”
傅恩龄(字锡永),河北顺义人,在南开中学时与周恩来同窗,傅佑同先生介绍:父亲在1918年至1927年,在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的就是经济地理专业。他精通日语。回国后任职于南开学校,曾任大学部东北研究会总干事、中学部东北研究会总干事、1936年开始担任南开大学教授。南开学校被炸后,傅恩龄带领一家人先到了当时的英租界、之后辗转到昆明,后在西南联大教书。到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西南联大“北归”,傅恩龄先生也回到南开大学任教,并担任总务长。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铁道学院成立。傅恩龄应邀前往担任教授。傅佑同先生说:“以前也听父亲提起《东北地理教本》,它浸透着众多师生的心血,也是他们心怀爱国大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教育,救民族之危,揭侵略之罪,存中华之精神的一次创作。这部教材重新面世,父亲若知一定欣慰无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