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都市网-天津都市门户网站 欢迎您!



“国千”专家朱天民:有一种归来 只为“中国智造”

正有 0 人评论 我来说两句

2015年10月16日 20:46  来源:

朱天民博士在办公室。 朱天民供图 摄

朱天民指导年轻博士工作。 朱天民供图 摄

中新网台州10月16日电(柴燕菲 王逸飞)“当年国家出学费让我们留学,没想到这个回报的机会,一等就是三十年。”如今,54岁的朱天民博士说出这话时,脸上露出的是完成夙愿后的满足感……

三十年前,他是天之骄子,对学业的追求令他远涉重洋;三十年后,他放弃美国药企巨头高管的待遇,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回归中国,安身浙江药企以推动中国创新药发展立命。在朱天民身上,有着那一辈人普遍拥有的勤奋和刻苦精神,更有着60年代人那份朴素的“民族情怀”。

在朱天民的办公室,他在美国获得的两座奖杯摆在办公桌前,墙上挂着四张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的合影,在海正研发的几瓶药品样例也被朱天民摆在了显目位置。这几样物品,恰恰代表着他在惠氏和辉瑞的过去、在海正的现在,以及他想要改变创新药格局的未来。

朱天民说,回到中国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他把梦想再次寄托到了中国,因为这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启程:英雄色彩之下的学术梦想

深蓝色西装,银色框眼镜,交谈中既显中国式的睿智,又不失美国式的幽默。这就是朱天民,一个写满了“故事”的男人。

1960年出生于上海的朱天民,虽已年过五十历经百态,但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他依然记忆犹新,满是自豪。

60年代的中国是英雄辈出的中国,作为榜样的力量,“英雄”的一言一行都被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即使面对磨难困境,那时的人们也总是充满着勇气和力量。学生时代的朱天民,也继承了这一特质。依靠着勤奋,他自小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1978年对于中国有着特殊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大幕,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巨变随之开始。而这一年朱天民也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考入了复旦大学化学系,在那个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的时代,成为了一名名牌大学生。

大学时代,朱天民对于有机化学的痴迷让他的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也获得了前往中国医药总局化学制剂供应站工作的机会。但参加工作不久,对知识研究的追求让朱天民又回到了学校。1983年,他通过考研再次回到复旦,这一年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名额在全国只招十几个。

除在化学专业方面成绩出色,朱天民的另外一个爱好和长处则是英语,这也对他未来的道路起到了关键影响。

在复旦读研时,因为朱天民的英语口语在研究生中最为突出,所以当普林斯顿、哈佛等名校外教前来时校方都会安排朱天民来接待。除了教学上的帮助,朱天民经常领外教游览上海,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位外教曾热情邀请这个中国小伙子,让朱天民去他们在美国的实验室工作。

1986年,硕士毕业的朱天民,被分配到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朱天民说,在那里的三年,经常听到外国专家的讲座,看到同事从国外带回来的资料,以及在与国外专家交谈中,他都深深感受到了与国外在学术上的明显差距。

此前只是一闪而过的留洋念头,在此时的朱天民脑海中又变得渐渐清晰。

为了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在自己的争取和多方帮助下,朱天民得到了一份前往美国担任学校助教的工作机会。

“那时每周带一两节实验课,晚上做普通化学实验,然后批改作业,就是很简单的工作。”朱天民说,机会的到来让他兴奋不已,提前一个多月就到达了美国。

朱天民从小没有离开过上海滩,也许他临走时不会想到,这次出去会让他从此改变一生。“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幸运,来到美国求学的道路都走的很顺畅。”朱天民回忆。

在美国通过努力工作维持生活的同时,朱天民没有放弃系统学习的机会。这一年,在机遇和实力的交叉影响下,朱天民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美国博士资格考试。

1990年1月,他开始攻读新泽西罗格斯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博士学位。通常要5-6年完成的博士,朱天民在93年9月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了三年。后朱天民进入新泽西高等生物工程和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采访中,朱天民一直强调他是幸运的,大学他没有自己出任何学费,出国时又拿到国外大学的全额助教。“国家培养了我,这点我永远不会忘记。”朱天民说。

旅程:穿越大洋彼岸的沉静奋斗

9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并不景气。美国经济在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出现十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之后,一直步履蹒跚,复苏乏力。大环境的低迷,也使得“得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成为许多美国年轻人当时的梦想。

1994年中期,朱天民在博士后工作刚刚满六个月。有朋友提醒他,如果要在美国找工作就该抓紧了,现在在找工作大多得花个一年时间。

朱天民听取了朋友的建议,开始向各大公司投发简历。做好了石沉大海准备的朱天民,一周之内接连收到了两家单位的面试通知,其中包含一家叫作“惠氏”的公司,也就是当时的国际制药巨头。而当时的朱天民只是知道,这是一家在美国的大公司。

面试后不到一周,正在工作站吃饭的朱天民,接到了惠氏公司的录取电话,电话中朱天民得知,他获得了惠氏制剂方面的工作岗位,以及一份年薪5.8万美元的丰厚薪酬。

朱天民说,他回到饭桌前告诉七八位同事被录取的消息时,他们异口同声问“Howmuch?”的景象,他依然记忆深刻。而听到薪酬数字时,几位美国同事齐齐发出了“哇”的惊呼……

进入惠氏分公司,朱天民的勤恳和学术水平让上级十分欣赏。不久之后便将公司多年来一直未予攻克的某项目交给了朱天民负责。用朱天民的话说,“当时每日每夜都在思考着如何解决项目中的难题。”他还在自己办公室中挂了一块小黑板,把项目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标注了出来。

或是幸运女神垂青,或是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次惠氏总部研发总裁到分公司考察时,看到了朱天民的小黑板,以及上面条理清晰的标注,这名总裁吃惊之余立马决定让朱天民在第二天的公司大会上进行项目汇报。

从分公司平常职员,到总部大会的项目汇报者,朱天民用了一刻钟,把惠氏公司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讲的清清楚楚,这也让这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在惠氏迅速成名。

在后来的惠氏,有什么技术问题找朱天民解决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在公司打响名号的朱天民,级别迅速升到了研发高级总监的层级,负责着惠氏包括辉瑞(惠氏并入辉瑞后)几十号人的核心研发团队。这是当时公司解决研发瓶颈的关键部门。

十七年,当年那个为学术梦来到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已然变成了制药业界不可多得的高级人才。他带领研发团队为惠氏多个新药研发和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路,在朱天民看来,是基石,是财富。

十七年,惠氏公司特殊贡献奖、特殊成就奖、总统奖、美国《科学光谱》绿宝石奖等,成为了朱天民一路荣耀最好的见证。最值得自豪的是,在人才济济的惠氏,朱天民成为公司历史上唯一一位连续两年获得研发最高奖的科学家,至今他还保留着这些来自不易的奖状。

在记者问及之所以能在国外取得成功的原因时,朱天民回答很是简洁:“首先就是要增强自身实力,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再者是会沟通,要有团队精神,让大家愿意与你合作。最后就是要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

朱天民告诉记者,在美国的名利双收,让他内心回国献力的心情更加急切。多年来,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最合适的节点和起点。“我更想回去做一名高级打工者,专心做研发工作。”这是朱天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和方向。

归来:魂牵梦萦之中的报国情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很多人其实难以体会,在国外几十年,游子们同时生成的那份对故土的思念和魂牵梦萦。

21世纪初的大洋彼岸,加入WTO后中国医药行业进一步开放的,中国药企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但国内企业多只在利润微薄的原料药领域分羹,在创新药上的竞争力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人才被许多国内药企视为转型升级的重要“胜负手”。

2010年,浙江海正药业总裁白骅联系到事业上风生水起的朱天民,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电话中我们聊得非常投机,对中国创新药的前景都很看好。聊到海正时我才知道原来国内也有这样好的制药企业。我们谈了很多,白总的诚恳态度和远大目标,让我有种相逢恨晚的感觉。”朱天民回忆,那时他放下电话才发现,时间已过去两个多小时。

不久后,经过对海正的实地考察,并得到妻儿的支持后,朱天民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如日中天的事业,回国加盟海正。“我要把自己给外国企业做的,同样奉献给我们中国的企业。”现在作为研发副总裁的朱天民说出这句话,因为激动,声音有些哽咽。

从美国回到中国,对于在外生活了20多年朱天民来说,回来容易,但改变后带来的困难也是巨大的。多年的生活方式、习惯需要改变,远离家人、孤身奋斗的寂寞需要克服,甚至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要重新熟悉。

“自从回来后,公司和政府为我提供了很大帮助,大到住房小到起居,悉心解决我的生活保障问题。市里面的领导经常过来慰问,公司同事也非常照顾,万事开头难,但心里温暖的感觉一直没有变。”朱天民说。

回到国内后,圆梦的激动和责任的增加让朱天民在工作中似乎又找回了年轻时的激情。

朱天民对自己是严格的。很多次,当别人在吃饭午休时,朱天民却在办公室闭门做着论证分析;很多次,当别人周末放松游玩时,朱天民只身来到实验室反复研究;很多次,当公司大楼下班的脚步声已经散尽时,海正研发副总裁的办公室灯光却依然明亮……

朱天民对团队是严格的。对于团队员工,朱天民总是按照国际先进公司的方法和理念进行教导,培养海正的团队精神。以最常见的实验记录为例,朱天民把年轻员工实验记录的精准、细致要求到了极致,他常告诉他们“制药关乎到病人的健康,绝不可粗心大意。”

去年,一位硕士员工从海正离职,去往外地一家药企从事研究工作。在新公司,他一直按照朱天民的要求撰写实验记录,后来团队其他成员看到其详细认真的实验记录后,大为惊讶的说“在海正你们都是这么做事的?”后来,这位硕士生主动联系到朱天民,送上了迟来的感谢。

在海正的具体研发工作中,朱天民坚持国际化方式,力主将化合物药物快速融入临床实验中,综合完善海正研发体系,对在研化合物作了系统梯度管理,并将未来可成为“重磅炸弹”的创新药品梳理优化,对技术难题组织核心攻关。

在朱天民到海正之前,公司每年新药申报数平均不足1个,而在朱天民研究团队的努力下,海正药业近年平均每年申报2-3个新药,形成了可持续的新药研发生产线。“创新药投入高,耗时长,如今我们已经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三年海正一定会有拥有自主产权的新药上市。”对于未来朱天民满怀期待。

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朱天民在海正的“二次就业”是海外高级人才回国的成功样板。对此朱天民说出了心得:“就是要脚踏实地,相信自己有用武之地,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发力点,不过分斤斤计较。”

在专注研发的同时,朱天民也时常鼓励在海外的朋友回国献力,且已有多位朋友知晓他的故事后开始计划归国。他还多次随公司、台州市政府前往海外揽才。目前海正药业已拥有5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朱天民说,他希望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创新药中心,这需要成千上万有着共同理想的人聚集力量,凝聚智慧,推动这一天早日到来。

在采访最后,朱天民博士与记者谈到了“梦想”。朱天民说,他儿时立志于当一名医生,而现在的梦想则是“希望在任期内,能够在海正制造出更多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新药,惠及更多老百姓,并且打入欧美市场!”

“我希望中国成为美国那样的世界制药中心。”朱天民说,这个梦想,除了他的努力外,还需要成千上万有着共同理想的人们共同聚集力量,凝聚智慧。

“发展创新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国家支持,政策配套等,中国现在有这个机会。我知道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也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朱天民如是说。(完)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