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川”成了大名号 (生活范儿·追梦)
原标题:“小四川”成了大名号 (生活范儿·追梦)
何均辉在修鞋。
何均辉的手。
“来我这儿的,大部分都是街坊邻居,那么多年了,涨价不合适。”
——何均辉
在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问“小四川”无人不知。“小四川”叫何均辉,20年前从四川武胜农村老家来到武汉,在胜利街摆摊修鞋。从此,“小四川”就成了他的代号,进而成了他的名号。这个名号,一半来自他从十几万双鞋子里练出的精湛手艺,另一半源于修鞋摊20年从未上涨的价格。
“20年,鞋子价格都翻几倍了,他修鞋子还是老价钱”
从南京路左转进入胜利街,在第三个巷口的一家婚纱店后面,穿过低矮的门楼,才能找到何均辉摆在居民楼拐角处的修鞋摊。摊后墙上挂着布质的招联,写着“小四川修鞋、修拉链;小熊改婚纱、缝补”等字样。“小熊”是何均辉的妻子熊小燕,在巷尾他们租住的房子里,摆了个缝补摊。
这是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街扬子社区的一处老居民区,楼房拥挤、道路逼仄,生活杂物随意地堆在墙边。何均辉的修鞋摊后面,是他租用的不足10平方米的仓库,幽暗的灯光下,东一簇西一堆地摆满了待修的鞋子、箱包以及修鞋工具。
好手艺不怕巷子深。12月12日中午,何均辉的摊子前已经摆满了街坊们送来修理的鞋子——说街坊或许并不合适,因为他们有的甚至从十几公里外的武昌赶来。记者观察,不到10分钟,先后有三拨人来送修的鞋子,其中包括隔壁江汉路步行街的一家鞋店,送来十几双返修的鞋。
“这个摊子虽然不起眼,但是周边几个街道,无人不晓得他‘小四川’,他一个人就是好多鞋店的售后‘三包’。”住在修鞋摊楼上的洪阿姨介绍,何均辉的修鞋摊周边一公里,有四五家修鞋店,但就属他这个不起眼的小摊生意好。
“在这里修鞋,不需要问价,反正他不会骗你。”一位从新华路坐三站地铁赶来修鞋的老先生说,在“小四川”这里修了十几年鞋,质量未曾稍减,价格却一直没变。
对此,洪阿姨很有意见:“我都说过他多少次了,20年,鞋子价格都翻几倍了,他修鞋子还是老价钱,这怎么行?”
“我们靠手艺吃饭的,最要紧是讲诚信,你不能骗人”
黏合、割帮脚、上线,半个多小时后,顾客刘华彦拿来加补鞋底的一双皮鞋修好了。何均辉收了她10元钱,另外一双鞋面开胶,补了几针,没收钱。
“现在上鞋底,需要用专用鞋底,买来就比较贵,以前用轮胎皮做底的时候,加补一双鞋底,我只收五六块钱。”何均辉“澄清”关于他修鞋不涨价的报道,“不涨的是手工费,但是因为辅料在涨,修鞋的成本还是会涨一些。”
但刘华彦感觉不到“涨价”:“两双鞋修好才10元钱,价格太低了。我在上海打工的时候,这样一双鞋,加个底要40块钱,手艺还没有‘小四川’的好。”
“很多顾客都说,该涨价了,最起码对那些拿名牌来修的人涨价啊,但是我们靠手艺吃饭的,最要紧是讲诚信,你不能骗人。”何均辉说。
“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里,能生活下去,就满意了”
何均辉一家四口,住在扬子社区居委会低价租给他们的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被隔成前后两间。女儿已经读职高二年级,住在学校。
住房加上小仓库,每月的租金1300元左右。“社区照顾我们,要的租金比较少。”何均辉说,自从自己来到武汉,就没少受街坊们的照顾,正因如此,他越发不能涨价。
何均辉介绍,自己每天早上7点开始干活,晚上12点收摊,平均能修40多双鞋,一双鞋能赚两三块钱,每月修鞋赚的钱能维持日常基本开销。日复一日地牵针引线,他的手掌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不戴手套也感觉不到尼龙线划在手上的疼痛。
“曾经有一个以前一起摆摊,现在已经成为修鞋店老板的朋友跟我说,‘小四川’你一天到晚累得不行,还没有我修两三双鞋子挣的钱多。”何均辉苦笑,“我们从农村里来,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里,能生活下去,就满意了,哪里还想那么多。”
但他心中有愧。他还记得女儿小学时写的作文,“她写我的爸爸每天只晓得锤啊锤、钉啊钉,连带她去公园都很少”。何均辉说着,擦了擦眼睛。
如今在武汉生活了20年,“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里,能生活下去”的梦想已基本实现。对于未来,质朴的何均辉也有着质朴的“梦想”——“要说希望,我希望能有一间店,两个人都在店里面干活,不用风吹雨淋的。”(记者 程远州摄影报道)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天津都市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都市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查看所有评论正有(0)人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